|
明代抗倭古卫城 金乡古镇浏览数:3039次
【金乡卫城】 金乡卫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信国公汤和主持修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3.5平方公里的卫城按八卦乾坤布局,有制高点狮山和球山;城墙周长5公里,城外四周有宽10-60米的护城河环绕,易守难攻。护城河能完好保存至今,这在国内现存古城中已不多见。当时金乡卫有指挥司、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及千户等官员97名,城内有旗军4928名,战船15艘。金乡古城墙毁于1958年,现西水门、北城门尚存,丰乐亭、魁星阁等古迹也已修缮一新。
西门(来爽门) 北门(望京门) 关于金乡卫城的风貌,民谣道:“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一亭就是位于东大街、南大街、卫前街、凤仪街交汇处的丰乐亭,这种位于十字街头的凉亭在温州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丰乐亭 重建后的文昌阁 重建后的魁星阁 水月寺 这座位于西门水门洞上的建筑叫魁星阁(左下图),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十八年(1793年)重建。阁高两层,阁顶飞檐出挑。古代魁星阁是考生们祈求中榜而求神拜佛之处,也是当地百姓开展宗教和祭祀的场所。魁星阁阁下水门为青砖拱洞,深邃清幽,外接宽阔的护城河,内与城内小河相连。古代平时是粮草、人员进出的重要通道,战时放下栅栏,可防敌方船只和人员进入。炎炎夏日,泛舟洞内,清风徐来。 二阁就是文昌阁和魁星阁;三牌坊都是乾隆、嘉庆时钦赐的贞洁牌坊;四门就是东南西北门,即迎旭门、靖海门、来爽门、望京门;五所是部署在城内的5个千户所,即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右所,分别防守卫城的五个方位;六庵堂就是宦隐庵、圆通庵、福聚庵、玉泉庵、西林庵和水月堂等六个庵堂;七井就是分布于卫城内狮山、球山之下,供城内军民饮用的七星井等七口井;八巷就是分布于卫城内如同迷宫的八条小巷,这种布局有利于开展巷战;九顶桥分别是大仓桥、定远桥、张家桥、鲁公桥、火神桥、木桥、驿馆桥等九座桥,均驾于城内九曲河之上,其中大仓桥位于桥中心的仓桥街、俞巷街、城西街、城北街的十字街口,为闹市区所在地。 【烽火台】 金乡卫曾是明朝东南沿海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有一批三品和四品官。它下辖城内五个千户所和蒲门、壮士、沙园三个千户所,下设十一寨、十五堠和十四烟墩,共有官兵8000多人,战船35艘,以金乡卫为中心,在北起飞云江南岸、南至霞关之间长达200公里的海岸线上形成一张严密的抗倭军事网络。沿海一旦有倭寇入侵,各烽火台立即狼烟四起,相互报警;各军事据点则互为呼应,共同歼敌。 现存的大烟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办事处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250米系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极目海天,颇为壮观。现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争的珍贵实物。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洗马桥】 至今,金乡南门外甘溪尚留有洗马桥,它因抗倭将士沙场征战归来洗马于甘溪畔而得名。清代生员徐焕之的《平桥洗马》诗云:“汗马功成百战收,平倭遗事说金舟。桥头一派苍凉水,犹为英雄咽暮秋。”明代中后期,金乡周边战事频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兵出哨被袭,死六十余人。此后,战死者有指挥佥事戴顺等。清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陈仓起义军曾围金乡卫城至八月。自明代以来,金乡每年在清明节期间,都要组织人员到南门外洗马桥畔义冢举行祭拜仪式,以悼念为保卫金乡卫城而牺牲的将士。 洗马桥 凉亭义冢 【余家大院】 清乾隆年代建造的古民居 余家大院位于金乡镇大仓前街52号、狮山西北麓,坐北面南,前后共三进,左右设厢房,由门屋、前屋、正屋组成合院式院落。门屋面阔单间,五架分心,屋面悬山造,正脊塑凤鸟吻;前天井中央用青条石铺设成甬道,其余部分用块石墁铺;前屋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架五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屋面双落翼硬山造;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明间前设垂带踏步三级,与甬道同宽,正屋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明间为敞厅,不设隔扇,前部梁架采用古老的挑斡做法,明间地面用方形地砖对缝铺砌,柱下各用青石讹角方形柱础,次间起地面架空设木地板,上设有隔层,屋面两落翼硬山顶,椽下压望板,檐口施瓦当。 该大院原属宋家,台门阔大,有“宋家大板门”之称,后于清乾隆年间时卖于余家,至今已两百多年,金乡余氏始迁祖余永?,字烈星,唐时为浙东云南历使都司,授监武大夫,其后自福建长溪赤岸徙迁东瓯昆阳城西沙冈,其后裔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入迁来金乡定居。 余家大院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正屋明间开阔,檩、柱、梁、枋选材粗壮,雕作精细,斗拱、隔扇、花窗装饰考究,全国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童年时代在金乡小学就读时,曾寄居于此。 【西门大街】 西门大街是金乡卫城内一条东西走向的商业街。它东起繁华的镇中心大仓桥口,西至来爽门(西城门)内二城门,全长460多米,宽5.5米至7米,街面中心原用平整的石板铺成,两边铺不规则块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成水泥路,2002年再次重修,路面中心5米为水泥路,两旁铺设长方形花岗岩石板。东段起点大仓桥改建后,仍恢复原状,用十一条花岗岩长石仿古铺设。西门大街至今仍保存20多间古色古香的清代或民国初年建造的两层木构店铺,司马第,大夫第,杨源,沈太丰,张家大张家大院,殷家第九房、第七房等一批明清古宅也保存完好。 【古方宅】 东门大街古方宅 【狮山公园】 狮山公园于1983年群众集资建成。从鹅池处拾级而上,进口处有石牌坊,牌坊上的“狮山公园”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已故佛学大师赵朴初之亲笔。在山腰有“金狮吼月”的雕塑,与整个狮山相映成趣。山路蜿蜒,曲径盘旋。每隔一段,或山峦之巅或林荫深处,建有迎旭亭、醒狮亭、松月亭、思乡亭、怀萱亭、金星亭供游人憩戏。其中怀萱亭、思乡亭分别为新加坡宋喜和先生及彭美玉女士损赠。狮子山就坐落在金乡卫城的东北面。从北门到东门蜿蜒大约六七百米,最高处也大约只有60多米,从镇的南门方向看去,很像是一只回首望月的狮子,故而命名。 【清代环保石碑】 狮山公园大门口,两块清代环保石碑分别名为《禁垦官山碑》和《狮球山留阴碑》,它们分别刻制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和嘉庆六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碑文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人上书开垦狮山种茶,而狮山脚下有众多井泉,是金乡城内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怕井水受污染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官府应广大群众意愿,对此要求予以拒绝,并在狮山上立下了《禁垦官山碑》,禁止居民上狮山砍伐、放牧、建坟等。此后又立下了《狮球山留阴碑》,鼓励居民上山种杉树、松树等树种,以保护山体。解放后,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狮山上的树木曾被砍伐一空,狮山变成了一座“癞头”山。1983年,富裕起来的金乡人民集资在荒芜的狮山上建起公园,重建成庵堂寺院和亭台楼阁,栽上花草树木,使之成为居民健身娱乐的场所。 【戚继光纪念馆】 这是戚继光纪念馆,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门上的“民族英雄戚公祠”七个大字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所书,里面还有不少文化名人的题词。戚继光指挥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曾多次来金乡,并在西门郊外练过兵,为金乡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苍南文物馆存有他的关防大印。为纪念他的功绩,金乡人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此建立戚继光纪念馆,现此馆已成为苍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狮山马坟的故事】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卫城制高点狮山上面,当年金乡卫城建造时把狮山围在城内,目的就是便于观察敌情和指挥打仗。大家在狮山上游览时可能已注意到,这山上没有任何人的坟墓,却有一座马的坟墓,这里面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清朝末年,这里的指挥官丁大老深受金乡人民爱戴。他骑的马聪明灵活,是他战斗时的好助手。据说,有一次丁大老兵败,他的坐骑泅水渡河,帮助主人摆脱了危险。丁大老十分疼爱这头马。 当时有个宁波人,住在东门大庙卖白茶,因为生意好,赚钱多,名声很大,人称白先生。有一次,从大渔海口上来一股海盗偷袭白先生的住所,将他捆绑在栋柱上,用毒刑拷打,勒索钱财。 接到报警后,丁大老亲自带兵,骑马追来。这股海盗拼命逃,一直逃到南门外营盘基,见丁大老仍紧追不舍,便点起炸药向丁大老狠狠掷来。丁大老的马一声嘶叫,全身直立起来,用两只前蹄拼命把炸药包踢了过去。“轰”的一声,马被炸死了。丁大老被马背挡住,没被炸死。 为了纪念这匹马的功劳,丁大老特地派人在这个向来不准修坟筑墓的狮子山上,造起了一座道地的马坟。以后,丁大老离开金乡时,还留下十几亩义田,雇人帮助看守马坟。 【西门河心岛体育主题公园】 水上主题公园 水上运动中心 金乡镇西门河心岛位于位于环城西路以西,两面临河,地块呈三角状,范围约100亩,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分两个功能区,一是水上运动中心;二是水上主题公园,主要为游步道、景观小品、灯光、公园音乐、亲水平台等。 【千年禅寺----梅峰涌泉禅寺】 金乡梅峰涌泉禅寺,它有近千年的历史。据传,在明朝鼎盛之时,曾以有“一千和尚、八百尼姑”而名闻遐迩。 梅峰涌泉禅寺位于金乡镇西门外梅岭。宋元丰二年(1079),善诚禅师插草开山、省转运副使彭权舍地,即为檀越主,建成此寺。因寺旁岩隙有清泉涌出、水旱不竭,故称涌泉。泉左侧山上有石浮屠七级,逐层递收。明永乐六年(1408)毁于火。次年释如琼和尚筚路蓝缕,艰难募建,后由浙江都指挥许公解囊捐助,至宣德四年(1429)峻工。建有大觉殿、观音店、弥陀殿、方丈寺及众多堂、院斋、楼,并有放生池、毗庐华藏,藏经五千四十八卷。大殿塑有诸佛、世尊、天神、罗汉、金刚等。佛殿辉煌,妙相庄严。大功告成后,住持沙门释如琼立石,请瑞安季德几撰文,金乡卫指挥佥事鲁宣书丹,指挥使陈聚篆额,立碑志铭。碑立于寺前,阴阳两面,共有1713字。清代因兵燹,大寺重毁于火,后人又建成现存的一座小寺和路亭。 2002年,普陀山诸法师秉承佛意,普度众生,远道而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着手启动重现“梅峰涌泉禅寺”原貌工程。第一期建大雄宝殿,宽41米、深34.8米、高24.8米。大堂四根圆木立柱,直径均70公分,每根重达万斤。现即竣工。后陆续建成九龙壁、山门、钟楼、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等。
万佛殿 四面观音 涌泉寺前有一石塔,旁有一亭。小石塔系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现存六面六层逐层递收(原为七层),残高3米,塔身每层每面饰壶门,内雕跌坐于莲花座、双手合十的佛像一尊,现存十三尊。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颗石珠。该石塔为研究苍南县古代塔的构造提供了实物资料。
梅峰环抱 涌泉寺门 该寺周边环境优美。山上有美髯松万株,嘉木千彰,秀气氤氲,云蒸霞蔚。景点有八戒岩、双乳峰、老虎洞、金鸡蛋。砚池石饱蘸仙笔;钵盂锋深藏醍醐。髯松万株,微风吹拂似涛涌,灵岩飞爆,散珠碎玉挂前川。 【梅峰古道】 去南方必经的横阳古道(包括梅峰古道),这条崎岖的山道千百年来,一直是金乡经小濩、沙坡、赤溪等地再至福建的必经之陆路。 摩崖题刻依稀可见 砚池水 步行在梅峰古道上 梅峰古道至今留有摩崖题刻:刻于梅岭头岩石上。此地山势险峻,古时交通极不便利。故有贤能善举,出资开路,造福于民。题刻云:“平阳千户马相公新开岭路,以便往来者。洪武十二年(1379)七月立”。字径15×15(厘米)。传说,崖下有一小窟,俗称砚池水,据传,若有人喝干一砚水,黄金就让他来得。意思是说在摩崖岭附近有一莲花缸满满的黄金,但必须喝干这一砚池水的人才能得到它。马相公,名马俊,金乡卫正千户职。 梅岭摩崖题刻说明金乡建卫前,这里已人口密集,往来于闽浙沿海的行人商贾日益增多,因此才有马相公“新开岭路,以便往来者”之义举。 【卧龙山庄】
卧龙村150年树龄古榕树 卧龙山庄一角 地处山谷之中,山清水秀。牛卧龙村口溪边有两株古榕树,分立在溪的两岸。据考树龄为150年左右。今受保护。两树枝繁叶茂,互相交错,形成了树下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的绿阴。牛卧龙现在已没有多少住户,人烟稀少,是个可开发的旅游点。 据传,宋高宗赵德基被金兀术渡黄河追击,连续逃奔,马不停蹄,过河南、安徽、江苏,至浙江。并坐船到此,直往山谷里逃命,一个农民灵机一动,引领他躲藏在一个岩洞里,洞外有大水牛侧卧,且野草从生,才使赵构死里逃生。于是牛护龙的故事流传下来。至于汉刘秀被卧牛掩护之传说,可能是张冠李戴而已。 【云台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金乡近郊东南方有一座山,濒临东海,虽然山不高,但终日云雾缭绕,故曰云台山,据说神仙常往。山顶有一道观,曰三元道观。原来只有崎岖山路可通,人迹鲜至。近年周边善男信女集资往山上修通一条公路,云台山美貌才得以撩开诱人的面纱。 【官山岛】 官山岛位于苍南县大渔湾出口处,距大渔社区4.5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官山四周为浅水渔场,其淡盐成分海水特别适宜梅章鱼、龙头鱼、毛虾、梭子蟹等海产品繁殖,现还大量养殖紫菜、贻贝。岛上现有冰厂、油库、庙宇各一座,无长住居民。全岛草木茂盛,礁石、鹅卵滩等景点奇异。 【陈式纯烈士纪念碑】 陈式纯(1903-1935),苍南县金乡镇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1935年2月18日牺牲于上海,时年32岁。 建国后,缅怀烈士革命业绩,1957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签颁烈士证书。烈士灵柩返回故土,墓葬于金乡西郊梅岭头小坪。1994年,兴建烈士墓园,移息金乡南郊圆山之麓。1995年被苍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筹建陵园书法题词碑林。2013年筹建陈式纯烈士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