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灵毓秀、江南水乡---钱库 
 【国家文保单位—护法寺】 护法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8),毁于民国。1998年扩建了大雄宝殿,2004年建成三圣殿,座落护法寺村。护法寺桥和护法寺砖塔为护法寺的单体组成部分,位于护法寺前。护法寺桥为三孔石梁桥,全长10.85米,排柱式桥墩,中孔石梁阴刻楷书“时元祐三年(1088年)岁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初二日建”题记,距今已900余年,该桥形制古朴、结构稳固、保存完好,是浙南山区宋代石梁桥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宋代桥梁的重要实物资料。护法寺塔砖,建造年代不详,根据建筑风格判断应为北宋时期建造,该塔造型别致、类型独特、砖雕精美,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塔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2013年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苍南护法寺宋代单檐塔 护法寺桥 |
|
|
灵鹫寺单檐塔 北宋三孔梁式石柱桥
【灵鹫寺单檐塔】
位于钱库镇桐桥村。寺建于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塔在寺前,现存二座,每塔由青砖粘灰浆砌造,单檐,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残高3.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须弥座,雕饰华丽,有水云纹、卷叶纹、仰覆莲等,束腰每面壹门内浮雕狮兽,姿态各异。塔身呈圆瓜楞形,高1.07米,空心,顶置圆盘,周饰垂幔,下刻覆莲。正南面设一壹门,上以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残存覆钵。该塔砖刻艺术精妙,造型精巧,为北宋砖塔的重要实物资料。1983年列为苍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三孔梁式石柱桥】
位于钱库镇桐桥村,建于北宋元右二年(1087)。为三孔梁式石柱桥。东西向,跨桐桥村内河。长8.65米,宽1.2米。桥墩以三根方柱并列,上横置帽梁。中孔券面石刻有建桥年月题记。保存完整。
【商周时代古石棚墓】
位于钱库镇桐桥村。商周时期。墓群的西、南、北三向山麓环抱,东首则为开阔地。1997年6月调查发现,现存一座较为完整。
1号石棚墓,盖石略呈长方形,长3.68米,宽2.06米,厚0.55米-0.60米,周长9.45米,盖石下存支撑柱1根,高1.84米。墓葬盖石伸出柱壁外,支柱与盖石之间结合不甚紧密。
2号石棚墓,占地面积约20多平方米,现遗存四石柱,分立于四向,每柱端距地表高约1.50米。其东西向二柱相距分别为4.30米和3.70米,南北向两柱相距分别为1.80米和2.70米,四柱上端原压盖扁圆形盖石,现无存。
3号石棚墓尚存二石柱,每柱高约2.00米,厚约0.80米,相距3.10米,其余石柱和盖石已毁。
石棚墓亦称支石墓,普遍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是古时东夷人的墓葬形式之一。其结构特征为,中空,旁设石支柱,上盖单块扁平巨石,建筑均裸露于地表上,盖石与壁石多经加工,墓底皆有铺石。我国过去发现的石棚墓,均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浙南石棚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传统认识,对探索商周时期浙南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也有特殊意义。
苍南石棚墓尚属首次发现,它不仅为研究苍南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是佐证了商周时期,瓯越先民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活动。
【项桥清代九孔梁桥】
位于钱库镇项东村。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桥为九孔梁桥,东西走向,长20.82米,宽2.60米。桥柱粗壮,各柱墩均由长短形二种方柱再压垫二条帽梁石构成,以抬高桥的高度。每孔桥面由四条石板并铺而成,桥两边置青石栏杆,栏杆柱头雕饰狮兽、人像等,姿态各异。桥呈长弓形,两头平缓下斜,建筑较精美,规模可观。
【项家桥武状元纪念馆】
圣旨碑位于钱库镇项桥项氏大宗内 圣旨碑亭是为保护御敕碑体而建的庇护亭
圣旨碑亭,青石砌筑,仿木结构,单间,歇山方亭,由基座、柱间,顶盖等组成。通高270厘米,面阔145厘米,进深141厘米。基座由台基,底板组成,碑与亭均立于底板上。亭四角立柱,柱呈方形,面宽15厘米,边宽14厘米,高177厘米。下置柱础,柱间设栏杆,柱旁五望柱,栏高37.5厘米。穿插枋联系四柱,枋下雕雀替,出柱作丁头供,并托雀替。阴阴面柱端横单步骤,上置顶盖,顶盖作歇山顶,屋面刻筒瓦,戗脊置卷草纹,正脊两端置兽吻。
圣旨碑立于亭内,南宋刻石,青石质地,圆首,下置碑座。碑体高165厘米,宽79厘米,厚14厘米,碑座高28厘米,上宽94厘米,下宽104厘米,厚25厘米,呈梯形,正、背面雕蕙草纹。南宋景定二年(1261)立。碑体阴阳面双刻,碑文楷书。阳面文凡十三行,计241字,字径高3.5厘米,宽3.0厘米。文述宋理宗任命项桂发为忠亮大夫立诰命。阴面镌刻明代正德年间建项氏宗祠时的捐资名录,文边刻卷草纹。 |
【林夫纪念馆】
|  |
| 为纪念我国文化艺术界著名烈士、鲁迅先生学生、新兴版画先驱林夫,经上级批准,1999年在林夫烈士家乡林家塔兴建林夫纪念馆,现已被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府命名为高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林夫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 米,包括三间仿古建筑的主楼,五间二层综合楼,十间双向走廊,飞檐琉瓦的牌门和围墙。馆内绿化也体现出园林式的布置。 我们从牌门进入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帧高3米,宽2.7米的大理石雕像,用现代电脑雕刻的技术,现现了当年鲁迅先生与林夫盘坐欢谈的情景,整个纪念馆现分为五大部分; 第 一部分是林夫生平事迹介绍。用翔实的史料文字和图片,讲叙了这位生长在旧中国的莘莘学子把自己命运紧紧地和国家与民族命运连在一起的,热爱艺术、忧国忧 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介绍他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浙南游击根据地进行的革命文化艺术实践的经历,和被捕后身陷囹圄,正气凛然的 革命气概。 第二部分是林夫生前的版画木刻作品。这部分共展出目前幸存的林夫版画46幅。其中木刻《母亲》是林夫的代表作,入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 “聚全国出品的精粹的第一本”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该作品表现的是一位普通女性,看似平淡,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令人感到母亲的善良与伟大。 第三部分征集了全国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林夫的老同学、老战友的题辞、楹联、书法共四十余幅。中国美术家协会代主席王琦、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李少言、中国美院副院长赵宗藻浙江版画协会名誉主席赵延年等老一代著名版画家均为纪念馆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第 四部分是浙江版画陈列宝。室内陈列了浙江省五十多位版画家的八十多幅作品。金逢孙、夏子颐、张怀江、杨可扬、赵延年、赵宗藻、吴平等著名版画家都亲手将自 己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作品捐献给纪念馆,这十分宝贵的艺术珍品的陈列,无疑给参观者和美术、版画研究者带来浓厚的兴趣,浙江版画家协会主席赵宗藻教授还 亲自为这个陈列室起草了前言。 第五部分是电视专题片《林夫》的播放室。1998年4月,苍南电视台与钱库广电站联合组成摄制组,怀着对先烈的崇敬 心情,踏遍了上海、福建、江西、杭州、棘、温州、平阳等林夫生前活动、战斗过的旧址,采访了十多位林夫生前的同事与战友,拍下了刻满岁月斑驳动人的历史画 面。该片长达二十五分钟,以纪实的拍摄方法和追忆性的画面,深切缅怀和热情赞颂了林夫烈士为革命流血、为艺术献身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
【苏渊雷纪念馆】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书法作品陈列室
苏渊雷纪念馆位于钱库镇“江南梦园”公园,占地4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该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纪念其百年诞辰,纪念馆历时2个月整修,根据苏老生平重新布展,陈列其作品、照片、题词以及记录生平事迹的报纸、简介、生活用品、证章等300余件物品,并制作碑廊陈列其诗文。
斯人远去,风范长存。纪念馆前的矗立着苏渊雷铜像,铜像上的苏老下颚微扬,目视前方,仿佛老人回到了他的“江南梦园”。下刻有六字:“诗人、战士、学者”。“这六个字,是他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同时代人对他评价。生前曾建议在“江南梦园”建设“江南书院”,并表示希望每年来此讲学。7 w- i+ ]” L” h* H’ m7 D
苏渊雷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园,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史学家、诗人、书法家,与苏步青、苏昧朔同尊为“平阳三苏”。苏渊雷诗、书、画造诣深厚,对佛学尤其禅宗有独到的见地与研究,有“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美誉,钱钟书赞其为“精微融贯”、“通才达识”。苏渊雷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被国务院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是我市二十世纪文化名人之一,1995年他在上海去世,享年88岁。
【田园风光】
钱通现代农业科研示范园
晨虹农业生态葡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