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协会简介协会章程会长单位:苍南县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苍南县天马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温州跟我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交通运输集团国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苍南县玉苍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苍南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龙港诚大饭店苍南万顺大酒店有限公司苍南县阿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杨道路(个人会员)理事单位:苍南县泰安大酒店有限公司苍南日月潭农庄苍南县仙翠园农家乐酒店温州欧乐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马站镇中魁村经济合作社苍南县中海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艾尚旅游有限公司温州鸿燕食品有限公司苍南渔寮宏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会员单位:苍南县洲际酒店苍南县风情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瓯南旅行社苍南县景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帝豪航空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苍南县群鹰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苍南县山海旅游有限公司苍南襄和酒店有限公司苍南县万宝路大酒店有限公司苍南万豪之星酒店苍南县帝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苍南渔寮滨海乐园开发有限公司度假山庄(度假山庄)渔寮金沙滩山庄苍南县渔寮茶苑苍南县马站镇渔之寮海鲜楼苍南县马站镇碧海庄园农家乐苍南县润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温州海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苍南县舟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渔寮浪淘沙农家乐苍南瑞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苍南县矴步头农家乐酒家(三源农庄)苍南县蒲城文物保护管理所温州鼎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钱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苍南县龙宇水果合作社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苍南县交通运输集团旅游汽车分公司桥墩镇矴步头村经济合作社桥墩镇碗窑村委会桥墩镇下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苍南苍茶轩茶业有限公司炎亭海味大酒店苍南雾都茶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岱岭畲族乡富源村经济合作社温州矾矿温州美途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温州旅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苍南县井巷之家酒店有限公司温州银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港镇芦浦鉴后西村(梦江南生态园)苍南县归园田居民宿有限公司协会会员会员代表协会活动会员动态品牌创建协会文件AAAA景区----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AAA景区----渔寮大沙滩AAAA景区----碗窑古村落AAA景区----日月潭农庄AAA景区----桥墩五凤茶园AAA级景区----炎亭金沙滩AA景区----石聚堂景区后槽海螺休闲度假村明代抗倭古城堡—蒲城(蒲壮所城)明代抗倭重镇——金乡古卫城钟灵毓秀、江南水乡---钱库浙南的九寨沟--莒溪旅游线路苍南县天马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苍南县跟我走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交运集团国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苍南县中海旅行有限公司苍南县艾尚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风情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瓯南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景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苍南县群鹰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苍南县山海旅游有限公司苍南县帝豪航空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温州美途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地接组团自助旅游国际大酒店诚大饭店万顺大酒店泰安大酒店襄和酒店(华玉山庄)万宝路大酒店帝豪大酒店苍南万豪之星酒店玉苍山庄渔寮度假山庄渔寮茶苑苍南县音乐石山庄酒店有限公司苍南县洲际酒店苍南县井巷之家酒店有限公司酒店住宿渔寮金沙滩山庄苍南县马站镇碧海家园农家乐渔寮海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马站后槽海螺休闲度假村苍南县舟新旅游民宿渔竂浪淘沙农家乐苍南县归园田居民宿欧乐湾景区民宿乡村民宿马站镇中魁村经济合作社钱通农业示范园苍南县龙宇水果合作社日月潭农庄采摘农庄国际大酒店诚大饭店万顺大酒店阿齐酒店泰安大酒店襄和酒店(华玉山庄)万宝路大酒店渔寮金沙滩山庄渔寮茶苑渔寮渔之寮海鲜楼玉苍山庄桥墩仙翠园农家乐苍南瑞金大酒店苍南万豪之星酒店苍南县碇步头农家乐酒店(三源农庄)餐饮美食矾山达记肉燕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龙港--中国礼品城休闲购物旅游交通国家法规地方法规政策文件行业标准苍南旅游宣传片玉苍山景区宣传片渔寮景区宣传片碗窑古村落宣传片炎亭风光宣传片石聚堂景区宣传片日月潭农庄宣传片五凤茶园宣传片明代抗倭古城堡--蒲壮城所碇步头宣传片
最新动态
明代抗倭古城堡—蒲城(蒲壮所城)

        明代抗倭古城堡—蒲城(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蒲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翁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一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外侧城墙



    古城墙内跑马道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城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城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

   城内街向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其它小街巷在“田”字形内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翁城之间的主通道。


   “蒲壮所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正门威远门1987年夏整修复原,明代齿形垛堞,形貌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这是战时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用的。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今天的城楼是后来重建的,里面陈列着当地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城楼右侧立着三块石碑,记载着蒲城的建城历史。


    南城门又称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土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井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拱卷门原设门户,现已毁。

    西城门又称挹仙门,它面阔2.1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设有南堡岭烟墩,由北到南分列顶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

华公纪念堂

   这里是清代古民华宅,它系砖木混合结构,大宅高6.3米,其中大门高2.4米,进深8.9米,边墙具有防火功能。内设陈列馆,陈列晋陶、三寸金莲、清朝官帽等诸多文物。尤其是金光四射的圣旨盒,花色考究,做工极为精美。所装圣旨现已被国家文保单位收藏。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蒲城是浙闽之间交通要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这里到达对岸的福建虽然只隔着一条狭长的沙埕港海湾,看看不远,走路却要花很多功夫。当地流转着这样一首歌谣:“远看对面山,近看在眼前。过渡两里远,走路得三天。”也就是说,绕道福鼎县城要走三天的路程,在这里渡海只需半个小时便能走完。因地势险要,唐代这里已成为戍守要地。1127—1279年,宋朝在此设置蒲门寨,由巡检领之。海上有巡船,可用于战斗。当时官府还在蒲城设立一些公馆,解决往来官兵、商民的食宿。尤其是明朝以后,蒲门城出现了“屯兵守寨,诗人络绎,巨商贩客,来往不绝”的繁华局面。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还是马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贸易中心。

    有趣的是,只有6000多人口的蒲城竟使用瓯语、闽南语、畲语三种方言,其中城内居民通用的瓯语,据说是来自温州一带的抗倭兵官所说的方言受当地闽南话影响后的产物。明代军制与现代不一样,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受高参刘基的提议,实行了“军卫制”,官兵驻防时带着家属,军籍世袭,且很少流动,不象俗话所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世代相传,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今天,这里的瓯语仍然能与苍南、平阳等地的瓯语交流,但已带有浓重的闽南语口音。600多年来,这个语言孤岛一直未受周边的闽南语同化,这也是个奇迹。


    蒲门虽处偏僻的半山区,几百年来却是人才辈出。宋代陈桷历事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世,子孙五代都为显宦。明代华一鹏父子,一为广东京卫,一为天津京卫。另有进士及第御前侍卫提督福建军务总兵甘为。清代总兵张琴住此,现故宅尚存。清嘉庆年间华文漪以诗文称世。咸丰年间名伶叶良金以饰演生角闻名温州,人称“蒲门生”。同治年间又有女诗人谢香塘由矾山来嫁当地金姓,早寡,著作有《红馀诗稿》,是当时全县女诗人中的佼佼者。光绪年间有熟悉东南地理的学者金东,著有《形滕存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出了浙南一任特委书记、烈士王国桢。

【后英庙(陈老抗倭故事)】

    

    在蒲城山东门边这位双手紧握柴刀者名叫陈老,是当地的一位抗倭英雄,后英庙是当地人民为纪念陈老捍卫乡里   壮烈牺牲而立的。

   取名“后英庙”,意即给后来的青年人树立光辉典范。庙后面的后英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清嘉靖八年(1803年)重修,1987年重建。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到崇祯十五年的273年间,倭寇共26次侵扰蒲城,抗倭阵亡的官兵有副千户王三升、百户朱信、游击陈朝等人。

【城隍庙】

                                                                                                

   这座城隍庙是一座典型的木构庙宇,系清代中期的古建筑,其枋额等饰以凤纹、龙纹、人物、故事浮雕等,雕饰极为精美。它系当地祈求风调雨顺而建,几经风雨,仍巍然屹立,是人们考古旅游的一个好去处。它左靠的甘寺和后面的东西双寺,也是游客游玩蒲城的必到之处。

【马云古道】

   这是位于马站至蒲城的积岭山紫竹寺旁的马云古道,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30多米。这座房子曾是古驿站,是让路人休息和遮风避雨的地方。古人已去,石道犹存,真是世事沧桑啊。

【拔五更】

   拔五更是蒲城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春社活动。蒲城春社活动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七期间,蒲城人请出城内东西两庙的八尊晏公神,依次举行一系列仪式,如做道场、出巡、闹花灯、抬高阁、拔五更、枪杠、讨红等,以驱邪、娱神、祈福。整个活动直至正月十七吃毕“福酒”才算结束,前后历时半个月。拔五更原是其中一项驱邪纳福的重要仪式:半夜里晏公神们扒光袍服,大街小巷疾跑一圈,渐渐也就成了整个春社的代名词。

   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晏公神俗姓晏,名戌仔,元初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面如黑漆,浓眉络腮,疾恶如仇。远近的人们犯了错误第一个反应是:“晏公知道吗?”很怕被他知道。后应选为官,病逝于舟上,归葬时却棺中无尸。清江父老立庙祭祀,晏公遂显于江河湖海。凡遇波涛汹涌,叩“求晏公保佑”,必风平浪静。《余从考》卷三十五称,晏公神曾二度显圣求助明太祖朱元璋,受封为神宵玉府晏公都大元帅,又封平浪侯。由此可知晏公神原为江西水神,至明初受封后为全国性的水神,沿海各地广为祭祀。


   蒲城人对晏公神则另有一番说法。元末明初,蒲城附近的李家井村一位渔民在打渔时,网上了一段樟木,丢落海中又数次被网上。渔民心知有异,许愿道:“如果你希望被我带回去,必须一头樟木,一头鲜鱼,好让我挑着上路。”接着一网就打满了一筐鱼,渔民挑着鱼和樟木段回家了。途中经过了蒲城西门的一座小神宫,担子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渔民忙问:“你的意思是留在这儿吗?”樟木段果然不在移动,渔民就把它留在小神宫里。后来一位热心的木匠用这段樟木制成晏公坐像,放置在小神宫里供人们顶礼膜拜,并把小神宫改名为晏公庙。


   此后几度兴废,晏公庙位置略有迁移。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初四晏公下殿后出城巡游时,必须吹吹打打至李家井,谓之“晏公回娘家”。蒲城人称拔五更的头家为首事,首事通过公开选举产生,他们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号召能力和办事能力,关键时刻要带头自掏腰包和冲锋陷阵。拔五更长达13个昼夜,加上事前准备,蒲城人倾城为之耗时近个把月,这可不是小事。在农业社会里,氏族必须利用“正月慢”的农闲季节来祭神、娱乐,并借助神的力量使整体得到净化和强化。蒲城由于明初倭寇的经常侵挠和清初的迁界。需一份乡土认同,那么在社会高度发达、小农经济全面崩溃的今天,究竟什么使蒲城人几百年来的旧俗年年继续下去,惟有让众多的旅游者来进一步思索了。

【继光饼和水浸糕】

   蒲壮所城有一种特色小吃叫继光饼,这饼的历史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一年初春,倭寇骚扰浙南沿海,见物抢,见屋烧,见人杀,戚继光带兵来抗倭。江南的春天雨水多,山上的柴草全湿透,在山上煮饭烧菜难。官兵多,有时煮饭烧菜的炊烟又怕被倭寇发觉,他们只好带着干粮打战。春天霉气重,干粮放两三天就发霉变坏,军队常断粮。


   这天,戚继光带兵来到蒲城,见东城门口的一株大榕树下有一位白发老伯在烙饼,手艺与别人不一样。他用一个大缸,在缸内放如红火炭,煽红火炭,热了缸壁,再将麦粉做成一个个小圆饼贴在缸上烤。烤至饼面金黄色,饼便熟了,又换上一批生饼。这样烙出来的麦饼香喷喷。戚继光受不住饼香的诱惑,买了一个饼吃,发觉这饼又香又脆,特别好吃。他想:“这饼水份少,不易发霉,便于携带,多买些供兵士行军打仗时食用最好。”便叫那些老伯多做些,说是要包好。


  “我老了做不动了,今天收了摊就不做了。”老伯说。戚继光一听急了,连忙问:“你传不传这手艺?”老伯说:“别人我不传,你若拜我三拜,叫我一声师傅我就传。”戚继光赶紧照办。那老伯见他身为主帅还诚心学艺,就把做饼的工艺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传给戚继光,戚继光又把这手艺传给了伙头兵,每次要打仗,都让伙头兵做这饼,分给士兵做干粮,放半个月不发霉,士兵从此不再饿肚子。一次,要去远地打仗,士兵带的饼多,不好装着背,有个士兵在饼中间穿个小孔,用绳子一个个串起来,背在身上慢慢吃。戚继光看这办法好,便在做饼时在饼中间留个小孔,让兵士串好绳。这中间有小孔的饼,帮助戚继光赶走了倭寇,做这饼的技术也在民间流才传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饼叫做“继光饼”。


   戚继光打胜仗,赶走倭寇,说要回到蒲壮所城,城里的百姓家家户户备了好酒,舂了年糕,准备慰劳戚家军。等了一天又一天,戚家军还是没回来,舂好的年糕就要变坏了,大家非常焦急。有个做豆腐的人说:“豆腐干放着,过一天就发臭,浸在水里可以两三天不变味。把这年糕浸在水里试试看吧。”大家听了,觉得有道理,便纷纷把年糕浸泡在清水里,一直等了一个多月戚家军还是没来。后来,他们听说戚家军打了胜仗,皇帝怕掌了兵权的戚继光在江南造反,便把他召回京城去了。大家只好拿这年糕煮了自己吃,这年糕一点都没变味,和刚做好的一样好吃。这种保存年糕的办法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

【游览线路指南】

    班    车:灵溪----马站----蒲城

    外地游客:苍南观美高速口或苍南灵溪高速口下往78省道直达马站,马站去蒲城不到十分钟路程。